药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,与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,在预防、治疗、诊断人的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然而药品也是一把双刃剑,如果不合理使用,可能会加重病情或产生严重不良反应,甚至危及生命。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备一个小药箱,方便家庭用药,但是我们家庭用药期间常会出现一些误区,下面就让我们的药师带大家了解一下常见的十大误区!
误区一:选药全凭感觉
凭感觉选药是家庭常见的用药误区。有些人抱着“久病成医”的心态,觉得自己对身体十分了解,故当身体出现不适时,经常会根据自身“经验”来判断病情,擅自用药。如一些老年人在家中突然感觉腹痛,就当作胃病犯了,自行使用镇痛药或胃药,但这有可能会掩盖一些急腹症或心血管问题,导致病情延误,甚至危及生命。
误区二:生病就吃药
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。如普通的感冒,只需要适当的休息、补充水分和营养,身体就能够自行恢复了,过早或者过度用药反而可能会干扰自身防御机制,所以生病并不一定用药。
误区三:药越贵越好
药效并非取决于价格,药价的高低可能与原材料成本、工序复杂程度、专利保护等因素有关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在治疗效果上有优势。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其成分、作用机制以及是否对症。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,只要对症下药,不在乎药物价钱的高低。
误区四:存药越多越好
存药越多越好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,存药并非越多越好。药品保存完好,即使药品未开封,超过效期后,其药效可能会降低,甚至产生有害物质。并且过多的药品易混淆,可能会发生误服或用错药的情况。
误区五:吃药越多越好
从健康角度来说,吃药越多越好的概念是错误的,吃药过多可能会导致重复用药,造成药物过量。不同的药物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成分,累加使用容易超出安全范围,从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,并且不同药物存在相互影响,可能改变它们的代谢过程,影响药效,甚至产生新的毒性。
误区六:成人药减量给孩子吃
许多家长私自将成人的药减量给孩子服用,这是非常危险且错误的做法。因孩子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,对药物的代谢、排泄和耐受性与成人有很大差异,即使减少用量,也可能导致药物在孩子体内蓄积,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,对儿童的肝、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,故减量时应了解药物的性质及注意事项。
误区七:药品贮存太随意
药品的贮存方式有很多,常因光、热、水分、空气、酸、碱、温度、微生物等外界条件影响而变质失效,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,因此药品应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贮存。如常温应在10~30℃下贮存;阴凉干燥处应在0~20℃干燥下贮存;凉暗处在不超过20℃避光贮存;2~8℃冷藏在冰箱冷藏处贮存。
误区八:迷信保健品和广告药
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关注养生类节目或相关广告,偏听、偏信保健品和广告药,其实有些保健品和广告药言过其实,夸大疗效,不仅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,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。
误区九:频繁更换药品
俗话说,病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。任何一种药物的起效都需要一定时间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经常有些人急于病情好,服用药物24小时后,症状不缓解,就认为此药物治疗无效,更换药物,实际这种观念是错误的。因为药物进入人体内后一段时间才会起效,所以患者不应频繁更换药物,应遵医嘱加以调整,不然会造成用药混乱,引发不良反应等,更容易使人体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。
误区十:滥用抗菌药物
只要生病就用抗菌药物,实际上,生病是许多原因导致的,若未明确病因直接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其效果并不佳,反而还会对患者的胃肠道及肝肾功能造成损伤,抗菌药物应用于有明确用药指征的患者,从而达到对症治疗的效果。
在家庭用药中,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,避免陷入误区。只有在正确的用药观念指导下,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。
|供稿:药学部 张广领
|编辑:党办